当前位置:首页>科教文卫>内容
高校高中携手育英才 全国130多所重点高校齐赴长沙
华声在线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4日 07:51
华声在线
2024年04月14日 07:51

  高中教育既是基础教育的“出口”,也是高等教育的“入口”。

  如何促进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深化合作,携手共育英才?4月12日,由湖南省教育厅主办的“名校湖南行·湖南省2024年高校高中协同育人交流对接活动”在长沙举行。全国130多所重点高校招生部门负责人、湖南招生组负责人,湖南14个市州教(体)育局、考试院负责人及163所湖南高中学校的校长参会,共同探讨高校高中交流与合作,携手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期待:在湖南结下更多的对子,育好更多的苗子

  湖南素有“崇文重教、兴教一方”之传统,享有“教育基础好,基础教育好”的良好声誉。全省共有普通高中726所,学生145万人,规模居全国第六位,其中省级示范性高中、特色高中等180余所,既有以长沙市一中、桃源一中等为代表的百年名校,又有以南雅中学、石门一中、岳阳市十六中等为代表的新优质学校,培育了一大批“吃得苦、霸得蛮、善思考、爱读书”的湖南学子。

  近年来,我省系统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率先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全省高中办学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湖南高中教育呈现出‘三优’的特点:整体水平优、教师队伍优、生源质量优。”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王玉清介绍,目前湖南投入35亿元启动实施100所县中“徐特立项目”建设,将有力推动高中整体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近年来,湖南高考生源不断攀升,2023年湖南高考报名人数多达68万,今年又增加到73万。“希望高水平大学给湖南留出更多的口子,在2024年招生计划安排、录取方面给予更多的倾斜支持。同时,在湖南结下更多的对子,并为湖南育好更多的苗子。”王玉清表示,期盼高水平大学携手我省高中学校建立贯通培养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教育教学精准对接,及早发现有创新潜质、禀赋优异的人才,并给这些好苗子加强生涯规划指导,促进其成长成才。

  探讨:打造高质量的育人环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今年是我国高考综合改革10周年,同时也是我省新高考平稳实施3周年。实施新高考改革以来,我省高中教育方式方法有哪些创新探索?学子又发生了哪些可喜的变化?

  “学校将课堂‘搬’进自然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式’、‘实践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发展自己的科创志趣。”长沙市一中校长宋健平介绍,学校今年还设立了“丘成桐少年班”,采用初高中贯通、大中学联动的方式培养具有科创潜力的学生。

  “我们将育分和育人结合、解题和解决问题结合,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深入工厂、社区、农村进行社会实践,以跨学科创新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激发蓬勃创造力。”石门县一中校长向言振介绍,近5年来,学校共有33名学生获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项,另有50多人次在常德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为了让学生能选其所好,学其所爱,攸县一中运用大数据库引导学生精准评判、定位自我;郴州市一中开发了生涯规划指导教材,通过相关课程及体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涯规划能力……湖南省多所高中更加注重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让学生成长更主动,内驱力更强。

  新高考不仅牵动了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

  作为国内顶尖高校,中南大学近年来通过实施卓越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强基计划,建立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轨道交通现代产业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中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军教授介绍,学校每年还会组织高中生走进大学参加学术研讨和科研实践,体验科研过程、激发科学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应当顶天立地,追求卓越。”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文劲宇教授介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近年来以“特区+实验班”模式,积极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让更多大师、名师参与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领军人才与卓越人才。

  武汉大学从新生入学起就配备专任教师担任导航师,引导学生尽快找到匹配专业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坚持“拔尖创新人才试验班”的培养模式,开设拔尖计划、未来空天领军计划等特色试验班;湖南大学一流的国家级科研平台面向所有本科生开放,全面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所有专业的优秀本科生大二学年就可以直接申请直博。

  “北京师范大学积极加强与高中学校联系,给予高中生提供生涯探索所需更多资源,为服务湖南学子作出更优选择。”北京师范大学教务部(研究生院)招生处副处长刘日升表示,期待高校、高中共同打造高质量的育人环境,为考生提供更多元更科学更丰富的升学择校指导,成长为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

【编辑:张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