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阳藿 中国古老菜肴 湘西道地美食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发布时间:2023年07月03日 17:02
中新网湖南 高文化
2023年07月03日 17:02

  阳藿,中国古老食物之一,享有“亚洲人参”之美誉。

  和茶叶一样,中国是其故乡和发源地,如今也属于世界,早于茶叶走出国门,流行于东南亚和日本。

  我们祖先自古就与其相识相用,餐桌佳品,道地药材,人工栽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料屡见不鲜,食用历史至少可溯及三国时代,药用价值,追溯到南北朝。公元前1000多年前西周时期,阳藿宗教价值已登中华民族早期祭祀大典大雅之堂。

  白色根茎,微芳香,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叶,褐色条纹叶柄,花序呈卵圆形,红色苞片,白色花冠管,淡紫色长圆状披针形裂片倒卵形唇瓣,成熟蒴果呈红色。

  阳藿征服了古人味蕾,如今江南及西南地区餐桌上仍为美味佳肴,还成为东南亚和日本家常美食。

  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对其特征认同差异,叫法各异,五花八门,“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因而拥有太多别名或绰号,诸如,覆菹、苴蒪、嘉草、芽何、阳荷、洋荷、蘘草、野老姜、野生姜、山姜、莲花姜、蛇禾、蘘荷、姜花、观音花、羊藿姜、土里开花、盐藿、茗荷……

阳荷花蕾
阳荷花蕾

  有的可能与地方语言、方言偕音吃法有关,例如,江淮一带,习惯与毛豆或咸菜同炒,味道醇香,故称之“蛇禾”或“舌禾”。有的叫法充满着历史记忆和故事,比如,嘉草源自《周礼》,猼月出自《史记》,蒚蒩源自《说文解字》,芋渠源自《后汉书》,复䓚源于《别录》,阳藿源于《广西志》,阳荷源于《黔志》,山姜、观音花源于《浙江中草药资源名录》。

  阳藿,古香古韵,我国人工栽培最古老植物之一。

  最早西周周公旦编著《周礼·秋官·庶氏》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大意为:“庶氏负责治疗蛊毒,一是祈祷神灵来帮忙,二是用嘉草来破除。”此处“嘉草”即阳藿。

  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上林赋》:“布结缕,攒戾莎,揭车衡兰,槀本射干,茈姜蘘荷,葴持若荪……布濩闳泽,延曼太原。”文中“姜蘘荷”,乃阳藿。

阳荷花蕾
阳荷花蕾

  东汉许慎约公元100-121年编著《说文解字》:“蘘荷,一名葍蒩”。

  晋代崔豹《古今注》:“蘘荷似笆蕉而白色,其子花生根中,花未败时可食,久则消烂矣。根似姜。宜阴翳地依荫而生。”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闲居赋》:“蘘荷依阴,时藿向阳。绿葵含露,白薤负霜。”

  阳藿古代乃化解蛊毒神药。所谓“蛊毒”,古代黑巫术,乘人不备将蛊药投放食物酒茶中迷惑人,导致中蛊毒者产生幻觉、神志昏迷、性情大变或五脏六腑溃烂等症状。

  据考证,将多种毒虫放于一个器皿,让其互相残杀,百日之后,用活着毒虫制成蛊,其蛊毒属于毒性微生物类细菌病毒。

  晋代干宝笔记体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余外妇姊夫蒋士,有佣客,得疾,下血;医以中蛊,乃密以蘘荷根布席下,不使知。乃狂言曰:‘食我蛊者,乃张小小也’!乃呼‘小小’,亡去。今世攻蛊,多用蘘荷根,往往验。蘘荷,或谓嘉草。”故事大意:其妾姐夫蒋士有一个佣人,得了便血病,医生认为中蛊毒,就悄悄将蘘荷根放在佣人睡席下面,不多久,佣人开始胡言乱语,说给他放蛊的是张小小,有人立马去找张小小,张小小逃之夭夭,蛊毒就化解了。传说要治蛊毒,须先找出放毒人,一旦找出,对症下药,即可治愈。

人工种植阳荷
人工种植阳荷

  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名医别录》:“今人乃呼赤者为蘘荷,白者为覆葅,叶同一种尔。于人食之,赤者为胜,药用白者。人家种白蘘荷亦云辟蛇。”在其《搜神记》对阳荷具有治疗中蛊和疟疾之功效进行专述:一个人中蛊毒后,喝蘘荷熬成汤药汁,中蛊毒清醒后就能说出放蛊人。从现代医学来看,此种治疗方法可信度不高,《本草纲目》在内诸多古典书籍都有类似药方记载,只不过取阳藿部位不同,有用蘘荷根,有用蘘荷叶。

  蛊毒,究竟是什么毒,能诱发何种疾病,并不重要,但古代一直视蘘荷为一味良药传承利用是事实。现代医学已证明,阳荷确有解毒作用,能抗氧化、消炎,对老年咳嗽、疮肿、瘰疬、目赤、喉痹等有疗效。

  南宋代范晔《后汉书·马融传》:“芝荋、堇、荁,蘘荷、芋渠。”李贤注:“芋渠即芋魁也,一名蹲鸱,大叶,根可食。”《后汉书·方术传上·许杨》:“时有谣歌曰:‘败我陂者翟子威,饴我大豆,亨我芋魁。’”李贤注:“芋魁,芋根也。”

  晋朝崔豹《古今注》:“蘘荷似(缚?)苴而白,(缚?)苴色紫,花生根中,花未散时,可食,久置则消烂,不为实矣。”

  唐代王晏《山居录》:“蘘荷宜树阴下二月种之。一种永生,不须锄耘,但加粪耳。八月初踏其苗令死,则根滋茂。九月初取其傍生根以为殖,亦可酱藏。十月中以糠覆其根下,则过冬不冻死也。”

  唐代柳宗元《种白蘘荷》:“皿虫化为疠,夷俗多所神。衔猜每腊毒,谋富不为仁。蔬果自远至,杯酒盈肆陈。言甘中必苦,何用知其真?华洁事外饰,尤病中州人。钱刀恐贾害,饥至益逡巡。窜伏常战栗,怀故逾悲辛。庶氏有嘉草,攻襘事久泯。炎帝垂灵编,言此殊足珍。崎岖乃有得,托以全余身。纷敷碧树阴,眄睐心所亲。”白蘘荷成为诗人保持精神高尚象征。前半部分主要谴责那些“谋富不为仁”的制蛊者,令自己在南方忐忑不安防不胜防。后半部分记叙诗人历千辛万苦找寻到白蘘荷后,小心翼翼将其种在树荫下,每日殷勤培管,依靠阳藿防身护体。

阳荷花蕾
阳荷花蕾

  宋代苏颂《本草图经》:“白蘘荷,旧不著所出州土,今荆、襄江湖间多种之,北地亦有。春初生叶似甘蕉,根似姜而肥,其根茎堪为殖,其性好阴,在木下生者尤美。”宋代李时珍 《本草纲目》:“苏颂《图经》言荆、襄江湖多种,今访之,无复识者。惟杨慎《丹铅录》:《急就章》注,蘘荷即今甘露,考之本草形性相同,甘露即芭蕉也。”

  明朝方以智《物理小识》:“升庵谓奠荷即甘露,以《急就》注也。东壁谓蘘荷即《上林》搏且,而不知搏且乃芭蕉之转声也。蘘荷似蕉而小,又似芦稷,三月开红花,夏结绿刺房,内有黑子,其根似姜,可殖。蛇不喜此,故又治蛊。”

  清朝陈修园、伍悦所著《神农本草经读》:“气味辛、寒,无毒。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陈修园曰:‘淫羊藿气寒,禀天冬水之气而入肾;味辛无毒,得地之金味而入肺;金水二脏之药,细味经文,俱以补水脏为主。阴者,宗筋也;宗筋属于肝木,木遇烈日而痿;一得气寒之羊藿,即如得甘露而挺矣。绝伤者,络脉绝而不续也’。《金匮》有云:‘络脉者,阴精阳气所往来也。羊藿气寒味辛,具水天之气环转营运而能续之也。茎主茎也,火郁于中则痛,热者清之以寒,郁者散之以辛,所以主茎中痛也。小便主于膀胱,必假三焦之气化而出,三焦之火盛则孤阳不化而为溺短。溺闭之证,一得羊藿之气寒味辛,金水相函,阴阳濡布,阳得阴而化,则小便利矣。肺主气,肾藏志。孟夫子云:夫志,气之帅也’。润肺之功归于补肾,其益气力强志之训,即可于孟夫子善养刚大之训悟之也。第此理难与时医道耳!叶天士云:淫羊藿浸酒治偏风不遂,水涸腰痛。”

  阳藿,纯天然食药同源的纤维植物食品。氨基酸、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多样,通体具有独特香味,药用和营养价值较高。

  《本草纲目》记载,阳藿不仅食用,还是一味中草药,具有活血调经、镇咳祛痰、消肿解毒、消积健胃、补肾壮阳、强筋骨等功效,枝叶、根茎、花果均可入药祛风止痛、清肿解毒、止咳平喘、化积健胃,对治疗便秘和糖尿病有效。其嫩花穗、嫩芽和嫩茎都可食用,花有黄、白两种,黄花类的嫩花穗、嫩芽及嫩茎更适合食用,白花类的根、茎、花序药效更佳。

  7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花蕾盛产期,花蕾呈纺缍形、卵形或椭圆形,通体紫色、嫣红色或玖瑰色,其花萼和蕾柄略显嫩嫩的浅黄或浅白色,引诱食欲。外形似毛笔笔头笔毫,无嫩肉状内核,如同蘸满墨汁提笔书写的笔头模样,只不过笔头非毛发纤维,而呈交织迭层包裏壳状。又似迷你袖珍竹笋,包裏外层壳叶不食用,主要食用壳叶里肉质核心纤维。

阳荷花蕾
阳荷花蕾

  在野外不小心被蜈蚣咬,马蜂、蚂蚁蜇,或被篾片刺破手脚,阳荷可消肿。

  阳荷含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脂肪、多种矿物质及膳食纤维,其中锌含量高。膳食纤维被称之“第七大营养元素”,具有降低胆固醇功效,预防胆结石,食疗效果明显。经常食用,开胃又健康,强身健体,润泽肤色,延缓衰老。花蕾、花基、嫩芽、茎果均可食用,特殊香味,紫色色泽,烹调弹性适应性强,适合各种烹饪,凉拌、炒食、酱藏或盐渍,撕细或切片凉拌,亦可煮熟、烧熟,与肉、辣椒等炒食,色鲜、脆嫩、爽口、味香。

  春季采出土中嫩芽凉拌或炒食或煲汤,鲜香可口。夏季采紫色花苞花蕾炒食或制作泡菜,风味独特。秋季采其花盐渍、酱腌或炒肉,冬季取其肥美根茎,煎炒炖烧皆可。

  湖南浏阳将阳荷切片,与豆豉、剁椒、酸刀豆丝爆炒,开胃下饭。安徽淮南、江苏南通一带夏季习惯阳荷切丝与毛豆同炒,阳荷和毛豆先过一遍水后放入锅里炒,收锅时放盐和醋,细细嚼食能品味出蟹黄味道,妙不可言,一道热门家常菜。江苏如皋乃长寿之乡,百岁老人300余人,据调查,老人日常都喜欢吃阳荷。

  阳藿,湘西特色美食。湘西天然食材和中药材经典谱系里叫阳藿,“蘘”和“阳”发音相近,蘘荷即“阳荷”,多以野生为主,算得上天然“山珍”,道地美味,芳香微甘辛辣,食之七窍通透。对国人来说虽不属大众菜,有些人吃不上或不敢吃,但湘西人特爱吃。

  其叶形似生姜叶,独特植物辛味。如同鱼腥草(折儿根)一样,合口味的,喜欢得欲罢不能,不合口味的,受不了,敬而远之。

  宛如长沙臭豆腐,“爱之深恨之切”,喜欢的人爱你没商量,不喜欢的人则会退避三舍,谈阳荷色变。

  湘西人家将一个个幼嫩阳荷芽苞用水洗净切开,与湘西腊肉、猪肉、鸡蛋、辣椒煸炒,与稻花等鱼清炖,口感麻辣鲜香,特别来劲,让人回味悠长。蘘荷,古称覆菹,“菹”之意为腌菜,覆菹之意即为腌阳荷。至今常用阳荷作酸泡菜,恰如古训,甚得古味。凉拌阳荷,先将其放入锅中加水焯2分钟左右,再用泉水冲凉,然后切丝,放入生抽、醋、香油等即食。

  “万物皆可炒鸡蛋,皆可泡”,阳荷也不例外,常见清炒阳荷,阳荷炒腊肉,肥腻肉配上清香辛辣,荤素绝配。

  阳藿,长江流域及以南常见山野植物。

  常生于阴湿山谷之林下,喜温、耐荫湿,适应肥沃、疏松、湿润、凉爽环境,尤其是降雨充沛、云雾较多、夏季凉爽、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高山地区,遇霜茎叶凋萎。

阳荷根茎
阳荷根茎

  枝叶与生姜类似,株比姜高,抗病虫性较强,适合大面积种植。人工栽培历史悠久成熟,采用其种子或茎块育苗,和种红薯一样,时常用地下茎切块分割进行繁殖。

  阳荷含有丰富纤维素和氨基酸等营养成分,芳香独特,根茎可提取芳香油,用于制作皂用香精等。产业市场开发利用前景广阔,有利于产业振兴、富民富县。目前,全国多地视其为山珍,有些地方已发展成特色产业。诸如,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1999年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阳荷之乡”,已开发出麻辣味、糖醋味、魚香味、鲜味蔬菜罐头、泡菜及阳荷汁饮料等系列产品,远销日本、东南亚、港台地区。

  四川省北川唐祖贵立足本地资源,建立北川农二哥家庭农场种植高山野生阳荷,依托科技对阳荷进行深加工,不仅将绿色有机时鲜阳荷买到省内外城市超市,还开发出面条、茶、酒、饼干等系列产品,实现阳荷就地加工增值,成为乡村振兴领头雁。目前正在进行阳荷酵素、阳荷漫青、阳荷饮料等深度加工开发。

  阳藿,叶绿花异,通体芬香,具有观赏价值意义。

  生长于树荫竹林下、河滩、荒草地,簇拥茎叶风姿与生姜有着相近,比生姜高大,清风吹过,伴有淡雅怡人清香,令人舒心爽目。花果成紫红色簇蒜状,在花园庭园能养眼增颜。

  阳藿最奇妙之处,花不按常理开在茎顶而开在根部。春夏之季,远望阳藿犹如绿色芦苇或竹林,走近看到根茎部成簇成坨、成堆成朵的花蕾花苞,赏心悦目,野趣横生。

  夏季六、七月份,碧叶婆娑,葳蕤成丛。花苞会如同竹笋一样从土里钻出,但与竹笋有别,竹笋是沿竹鞭成线形向四周散开,而阳藿花苞则在根部成簇状聚集。红彤彤的一簇丛,犹如一颗颗劈开倒立红辣椒,其上粘着带白色外皮黑籽。不经意咋看,宛如红眼皮里长出多个眼珠子,开花时节,花从其顶端吐出,洁白透明,形同百合花,花柄很长,花蕊奇妙,雌雄蕊时常同株,白色圆柱形的为雌蕊,雄蕊附生于雌蕊底部。

花蕾生长于阳荷根部
花蕾生长于阳荷根部

  九、十月,秋风送爽、百花争艳、金色满目时节,根茎部花苞花蕾就会变成硕大紫红色蒴果,开裂成三瓣,奇花绽放,格外抢眼,妖艳妩媚、芬芳怡人,奇葩绽放。

  日本视药食同源蘘荷为神菜,日本人舌尖上的季节性香菜君王。

  大约公元220年三国晋魏时代从我国东渡传至日本,历经700年左右,被日本广为认同。三国志、魏志等史料记载:“倭国虽产袭蘘荷而人不吃”“其他有姜、桔、椒、蘘荷,不知以为滋味”。魏国曾多次派大批使吏去倭国,彼此来往频繁,让日本民众逐渐认知蘘荷食药两用功效。

  公元918年左右,日本最早本草书《本草和名》记载有汉名“蘘荷”,日本名字为“女加”。据考证,奈良时代(公元710-784年)日本还称其“女我”“壳我”“妹香”等,直到公元918年以后,终以“蘘荷”正名,汉字为“茗荷”。当时生姜和阳荷同时从我国传到日本,日本人觉得生姜气味浓郁,起名叫“兄香”,而蘘荷气味清淡,称之“妹香”。日本称“茗荷”,应该为阳荷变音。

  关于茗荷由来日本流传一个故事,传说释迦(佛家)弟子周梨槃特得了健忘症,特别容易忘事,丟三那四,最后连自己名字都给忘了,不知道自己是谁,有一次周梨槃特想到释迦面前求取自己姓名牌,可转念即逝,转身又将此事忘到爪哇国去了,到死也没有想起自己叫什么名字。后人发现周梨槃特墓附近长出一种陌生植物,人们因“他负荷着自己名姓的痛苦”,取“名”“荷”两字,称这种陌生物种为“茗荷”。

  阳藿香气、色泽及辛辣味,特殊适合日本人胃口,深受青睐,成为日本百姓餐桌上美味佳肴,百吃不厌。或许日本人偏食粗纤维蔬菜缘故,我国牛蒡和阳荷一样,成为日本百姓餐桌上常客。

  牛蒡,菊科植物,原产于我国,其子入药,其根茎食用,食用与药用同源,功效与人参相当,又称之“东洋参”。在日本驯化培植历史悠久,广泛种植。诸如,启知县、群马县、秋田县、宫城县都有种植。

  日本料理广泛采用阳荷,缺一不可,小菜、汤、酢渍、油炸、酱菜中几乎随处可见,随手可取。日本料理“荷花姜”就是阳藿与笋、土豆、鱼鳔、鱼鳃、猪肉片一起炖出来的。东京有一处叫“茗荷谷”地方专司料理蘘荷。

  日本导演枝裕和电影代表作——《步履不停》不经意记录着百姓生活中阳荷元素。电影通过横山家宴乡土美食美味勾起人们对家乡和亲情眷念渴望,其中有一幕老母亲敏子准备长子纯平忌日家宴镜头:敏子拿着几颗阳荷,一刀两半,干净利落咔嚓几下将其切成细丝,然后敏子和女儿千奈美边剥毛豆边聊家常,现煮青豆和盐渍阳荷丝,再倒入盛有米饭锅里,搅拌成清香阳藿毛豆拌饭。

  古人对阳荷赏识有佳,难以释怀,传承发展至今。

  我国南方及西南地区野生和人工种植分布广泛,如,湖南、湖北、安徽、陕西、江苏、江西、福建、海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

  古代餐桌上名菜,远古滋味,无公害,绿色,有机,食药兼用,亦药亦菜。最早《名医别录》收录为中草药物,宋代以前本草经典将其列入菜部,后来《本草纲目》将蘘荷由菜部转入草部。

  阳荷,膳食纤维蔬菜,味道独特,营养丰富。湘西人对其情有独钟,夏秋季节千家万户餐桌上时鲜“常客”,特色美食,作法吃法百出,味鲜本真,口感美妙。和湘西腊肉一样,湘西人舌尖上道地味蕾和乡愁,通过凉拌、酱藏、盐渍、蒸炒等烹饪彰显其返璞归真的纯粹和魅力,多样化菜肴感知其青山绿水和人文风情韵味和醇香。

  阳荷早已融入湘西美食文化元素,成为乡愁记忆,令那些在外游子牵肠挂肚,垂涎欲滴,格外亲切,念兹在兹。

  正值湘西阳荷上市季节,诚邀天下朋友,来湘西饱览自然人文美景,聆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故事,享用阳荷等特色美食,满满眼福口福心福,美美与共。(作者:高文化 作者单位:湘西州人大常委会)

【编辑:高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