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内容
湖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构建能源环境政策领域特色智库
中新网湖南 郭探微 解景 发布时间:2021年03月28日 16:08
中新网湖南 郭探微 解景 2021年03月28日 16:08


湖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团队合影。

  中新网湖南新闻3月28日电 题:湖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构建能源环境政策领域特色智库

  作者 郭探微 解景

  去年12月,由南京大学等联合举办的2020新型智库治理暨思想理论传播论坛发布了《2020CTTI智库报告》,湖南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下称“研究中心”)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从2014年创办至今,研究中心在短短6年多时间里重新出发,在能源金融、能源安全、环境治理、气候政策等方面综合发力,为国家有关部门和能源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参考。研究中心负责人、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张跃军教授期望,未来能结合学术研究成果,将中心打造成能源环境管理与政策领域的特色智库。

  初心:愿以此智酬家国

  自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开始,张跃军一直从事能源环境管理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和团队成员围绕国家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了一系列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研究工作,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了100余篇高水平论文,撰写数十份政策报告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采纳,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支持,科研成果获得了多项省部级奖励,也因此获得了诸多国家级人才称号。

  2014年,张跃军从北京理工大学回到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任教后,把组建“资源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提上了议程。

  “‘双一流’大学是国家科研创新的生力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国家队’。”张跃军表示,“在能源环境管理与政策领域,我们国家是有过经验教训的,缺乏科学作为支撑,很可能没有办法实现。建设智库的初衷,就是让行业在发展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份科学、理性的决策依据。”

  积累: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张跃军坦言,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并不被看好。“能源环境、国家战略,听起来更应该是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智库更该关心的事。”张跃军说,和这些地方相比,湖南并没有很强的区域、平台优势。一些北京、上海的知名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邀请国际组织官员、行业顶尖人物来做报告,再将发言内容梳理整合,可能就可以向有关部门递出一份代表着行业意见领袖最新观点的漂亮报告,而地处中部地区的湖南,则很难有机会这么做。

  事实上,张跃军也对这种报告“不大感冒”,他希望研究中心能做出一些更扎实的、有自己学术研究作为基础的资政成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研究中心的每份报告背后都有独立的理论分析、调查研究,一个报告花一年多的调研时间是常态。调查、分析、研究出来的成果,偏学术研究的会成为高水平论文,发表在国际高水平期刊,偏政策性的则会提炼成资政报告供有关部门决策使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研究中心敏锐意识到疫情对我国能源环境安全的重大考验。为此,张跃军带领学生们停课不停学,前前后后给有关部门提交了8份报告,结合对企业的调研,阐述疫情之下我国能源环境安全将受到怎样的冲击和挑战、应该如何转危为机。

  其中,张跃军带领博士生王伟共同发表了题为《疫情对我国能源行业影响几何,又该如何应对?》的智库文章,及时分析疫情对我国现有能源行业管理的冲击,为有关部门提出健全能源市场预测预警机制,促进能源供需市场稳定;完善能源行业应急管理制度,提升能源保供水平;开展多元能源应急储备,有效平抑能源市场波动;推进分布式智能微网应用,提升电力跨区域调度能力等多方面应对措施。

  结合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自我防护意识薄弱等问题,疫情防治的短板特别突出,为此,张跃军与博士生杜孟凡通过广泛调研,合作完成了报告《应以疫情防治为契机,加强农村人居环境资源化治理》,提出从资源化利用角度思考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推动后疫情时代在筑牢疫情防控坚固防线的同时,创新发展,转危为机,发表在人民日报社主管的《能源高质量发展》杂志,这又是一次对研究者家国情怀、学术视野和科研深度的锻炼与肯定。

  前行:培养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人才

  在研究中心的官网上,有两行字阐述其基本理念:国际视野、中国情怀。“这正是研究中心培养人才的目标。”张跃军认为,研究中心现在取得的研究成果,都是阶段性的,从长远看,最终落脚点还是要放在培养人才上,要培养有能力、有温度的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强调国际视野,是因为未来10至15年,中国一定会站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张跃军表示,研究中心培养的人才要想在未来挑起能源环境管理研究和实践的大梁,一定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思维。而强调中国情怀,是因为能源环境的问题本质上是发展的问题,是利益的问题,最后一定会走向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如何具有战略眼光与智库思路,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在博弈中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个青年研究者应该肩负的使命。

  据介绍,在培养人才方面,研究中心很少会给学生讲大道理,而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引导。每次和新生见面,张跃军的第一课就是向学生传递他定下的20条规矩,其中涵盖知识与认知、行为与人际、个性与品质等各个层面,都是非常具体的要求,比如“及时回复别人的邮件”“读书期间要耐得住寂寞、顶得住诱惑”“严格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等。

  张跃军说,研究生和博士后从进入研究中心的第一天起,他们将经历四个阶段的人才培养:从入流到主流,到创新,最终进入第四阶段:社会服务,真正发挥自己所长,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方案——只有面向国家需求和经济主战场选择研究方向,将所学所研究的内容融入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议题中,科学研究才会充满温度与意义。

  “感恩我们正在经历的这个时代和所处的这个国家。”张跃军表示,“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面对这样一个极富希望的时代和蓬勃发展的国家,我们没有理由不担负起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保持对学术前沿的敏感、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完)

【编辑:张翀】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